亦作“䠱”、“𨄃”。
见“躅躑”。徘徊。
其人并留绦系羊,语王曰:“羊稍躅踯,谨固勿失。”遂携钱之邑。及归,过王,惟绦存焉。 ——宋·佚名《异闻总录》
仆马俱已疲,停鞍聊躅踯。 ——清·陈梦雷《华严岭》诗
拖辫发,著胡服,躅踯而行於伦敦之市。 ——清·邹容《革命军》
见“蹢躅”。徘徊不进貌。
羸豕孚蹢躅。 ——·《易·姤》
蹢𨅛而屈伸,反要而语极。 ——战国·庄子及后学《庄子·秋水》
辕马蹢躅鸣,左右泣仆童。 ——唐·韩愈《此日足可惜赠张籍》诗
余之为此言也,犹鸟兽之巡过其故乡,翔回鸣号,蹢躅而踟蹰也。 ——清·钱谦益《房母左太宜人墓表》
他在敞厅上蹢躅着,对于自己竟能安于苟活愈来愈加感到惊异。 ——现代·沙汀《困兽记》
踩踏;顿足。一说,为触,抵撞意。见《韩昌黎集》廖莹中注。
师旷东躅其足。 ——先秦·《逸周书·太子晋》
礼鼠拱而立,骇牛躅且鸣。 ——唐·韩愈、孟郊《城南联句》
朝露白如玉,我不敢躅,恐湿我足。 ——明·刘基《鸡鸣一首赠宗文侄》
指鸟的跳跃。
鸟与鸟遇则相躅,兽与兽遇则相角,马与马遇则趹踶,愚与愚遇则相伤。 ——南朝·梁元帝《金楼子·立言上》
足迹;踪迹。
伏周孔之轨躅。 ——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叙传上》
自嗟胡为者,得蹑前修躅。 ——唐·皮日休《三羞诗》
归来污省舍,又继故人躅。 ——宋·王安石《寄吴冲卿》诗
喻人的行为、业迹。
岱宗已在眼,一往继前躅。 ——宋·苏轼《送顿起》诗
壮岁从军真乐事,邓侯遗躅勉争先。 ——元·耶律楚材《送门人刘复亨征蜀》诗